成文于2024.11.28

烦心于硕士论文,不免总爱胡思乱想。彼时留下了一个思考碎片,正适合在现在的心境下接续。人总会不自觉的去量化以及被量化,但是作为一个复杂的个体又很难被量化。譬如在校时需要考试以提供数值上的成绩;面试找工作时需要在简历上逐条列清自己的过往经历以彰显优势;相亲择偶时(仅个人臆测)则更甚,家境、学历、资产,无一不会拿来比较。然而,比来比去我们到底在筛选着什么?良好的学习成绩未必与健康的身心挂钩;优异的简历也难免是有意而为之;优渥的个人条件岂会直接决定婚姻的走向。大多是不得已而为之,人云亦云、顺势而为罢了。

倘若此般理想地否定上述的一切恐怕难免过于武断。社会上普遍适用的标准定有其价值。或许它在概率上保证了一个人的下限。一个不错的成绩意味着一个不错的学习能力,进而意味着一个不错的工作能力,自然备受用人单位青睐。至于相亲择偶,其核心目的也不外乎于此,都是想极大程度地确保一个人最基本的下限。然而,仅确保下限仍无法降低错误选择的成本,所以往往除了纸面数据还会有面试、见家长等方式来推断一个人的上限。总而言之,下限决定了起点,终点则由上限决定。高下限的人就如同鹤立鸡群,其基础价值可轻而易举地察而得之;反之则易被埋没。高上限的人则如同未打磨的宝玉,其不可估量的潜质需要逐步地体味发掘;反之则易泯然众人。

画虎画皮难画骨,知人知面不知心。

《增广贤文》