成文于2024.12.03
至今仍然记得初中时期所读的《任天堂快乐创意方程式》中有关产品开发周期的描述:当代硬件发布的同时,次世代的项目就已经提上日程了,这个周期大约是三年。也就是说对于任天堂而言,当下的决定将会直接影响三年后的结果。这一点对于相机的厂商也是一样,一般旗舰型号在设计之初就需要考虑到接下来五六年的需求,同时也要经受住后续来自于竞争对手的攻势。不可谓不慎也,尤其是长远决定上的失误,更是需要极长的时间去消化吸收。就像世纪初的乐高公司一样,偏离了业务核心,花了几年才摆脱泥潭。
这几年来我不时地觉得所做决定的影响越来越深,做长远决定的频率越来越高。小升初的时候,我在母亲的引导下做了去东北育才外国语学校的决定,它影响了我自那后六年的生活。那段时光对我而言其影响是深远长久的,在至今的人生中也是无可替代的。尽管如此,不可否认的是,这个决定本身是存在弹性的,即便执行中有些许失误,其间仍可以调整规避,中学六年的时间足以重回正轨。然而,高中毕业后一切进入了快车道。我们需要决定想要考取的大学,成年人的基石由此奠定。临近毕业时,我们需要决定想要深造的研究方向,需要选择领域、需要选择老师、需要选择环境。两年的硕士期间,我们要做出就业与否的决定,好似人生就要画上分水岭。就在当下的时间节点,我选择了读博,我相信这个决定是正确的。但我也知道我用了硕士两年去消化本科毕业时的决定,那时候对做研究、读硕士毫无概念,其影响也需要用时间慢慢淡化。
“有志者立长志,无志者常立志”,这句话是极具误导性的,其强调的点并不在做决定上,而是初心。初心的必要性自然毋庸置疑,但这句话用“既然选择了远方,便只顾风雨兼程”解释则更为贴切。在践行过程中却是,周遭的情况愈加复杂,愈加个人所不能左右。放下,做不到,继续,也很难。许多情况下,是不得不在维系着。早前自己告诉过自己要不破不立,这又何其不是一件最困难的事情?时而我便很是羡慕《1984》中的O’Brien,作为思想警察的头目,他很疯狂,但又一直在坚持着所谓的初心。那么,长志,常立?当然不行。即丢了初心,又没了恒心,如何了得。前一阵,Dijkstra算法被证明普遍最优(universal optimal),其中的哲学思想或许可以作为答案:既然情况复杂难以洞穿很久之后的将来,那么便选择当下的短期最优解罢。
写着论文,发发牢骚。